微信扫一扫
甘肃庆阳的“口红老师”案,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
一个8岁的女孩,被人残忍地用扫帚捅伤下体,在行凶者是谁这个问题上,各方却陷入了罗生门。
女孩家属认为,孩子之所以受伤,与班级女老师怀疑自己的口红被受害者偷偷拿走有关。而有关方面给出的调查结果却显示,此事与女老师无关,是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干的。因为这件事,学校的校长和副校长双双被免职。
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也不想站队。
只是,当我看到网友们的评论时,只感觉到毛骨悚然。一个“疑似”——注意是“疑似”——打人的女老师,竟然遭到了万人唾骂。这里的“万”还是往小了说,我观察过,此事在微博上产生的热度,至少是十亿级别。
高贵的知乎er们,没有一个人目击过现场,也没有一个实地调查过,仅仅是看了几篇新闻报道,听了受害者单方面的陈述,就把女老师描绘成了禽兽不如的虐待狂。
他们善于推测,喜欢说我认为的真相是:
吃瓜网友看了他们的文字大为感慨,坚决表示:
“口红老师”疑案之所以能引起举国的关注,就是因为它是一件“疑案”,没有一手监控视频,各有各的观点,永远不能达成一致。
正是在观点的激烈碰撞,和网友们面红而赤的争吵当中,事情的热度水涨船高,客观上提高了受害者的曝光度,让她能得到更好的救助和好心人的捐赠。
虽然网友们的言论都很偏激,但说实话,我真的希望他们在别的事情上,也能保持这种偏激与较真的态度。
安徽阜南县,一个初二女老师被人从背后偷袭,凶手对着老师的后脑就是一拳,把她击倒在地,又抓住她的头发,把她的头向地上撞击,而后又用棍子打她的背部,用脚踹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2分钟。
被打的女老师94年生的,才25岁,而打人的王八蛋是个00后,才15岁。
老师被打以后,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最终被转到了精神病院,还产生了自杀倾向。
而打人者因为未满16岁,法定不执行行政拘留,仅仅罚了四百块钱了事。
我看了一下各大平台上关于此次事件的讨论,微博上,只有501个讨论,知乎上唯一一个像样的提问下面只有6个回答,微信端只能看到流量很低的新闻通稿,连一篇刷屏爆款文都没有。
是这件事情不值得关注吗?这件事跟“口红老师”事件,以及此前爆出的未成年人杀父弑母案一样值得关注,为什么就没有百万网民义愤填膺谴责打人者的壮观景象出现呢?
在现阶段的传播格局里,因为个别的现象级新闻,我们往往过分夸大了某一身份的邪恶程度。
上海一个17岁的少年跳桥身亡,朋友圈的刷屏文章一边倒地讨伐家长的失败教育,更有甚者连母亲对孩子说的话都给脑补了出来,将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描绘成了恶魔,让整个家长群体都背上了一个口“不善沟通”的大锅。
同样的道理,在谈及老人、孩子和老师的时候,出现在热榜上的,往往是“坏人变老人”、“熊孩子”和“坏老师”。
所以,当老师坐稳了“反派”位置的时候,一切发生在老师身上的悲剧,自然就难以引起人们的同情了。
但事实上,老师境遇的好坏,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你或许已经不在学校,但是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总是要上学的。
如果老师们都成了舆论的“弃婴”,那么还会有谁去用心教育你的孩子呢?
如果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不良现象,绝大多数的老师都不去制止,而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做一个好好先生,那么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是岌岌可危的。
那个副校长,看起来威风八面,四处巡视,但学生只消一段视频,就可以让她丢掉饭碗。
那个班主任,看起来人高马大,但在坏学生的面前,却也只能只能委屈求全。
如果现行制度还不改良的话,肯定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老师。
这样的老师。
以及这样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没有绝对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从来就没有什么好坏老师、好坏学生的区别,只有人渣和人的区别。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把老师和学生对立起来,而是把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中的人渣清除出去。
在这个时候,家长们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目前,正在各个学校推广的家长委员会模式本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是,在很多学校,我们的家长群却沦为了班主任老师的夸夸群。
要么就是老师被强势的家长打压得一点儿尊严都不剩。
在缓和师生矛盾这个问题上,家长是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
单个的家长总是私心的,或多或少会偏向于自己的孩子,但一群家长所形成的合意却是相对公允的,因为总的来说,大家都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认真负责,而不是放任自流。
为了避免负责任的老师因个别小人的举报而失去工作,我建议引入“体罚行为合议审核机制”,类似于微信的“合议审稿系统”,老师究竟有没有对学生施加体罚,体罚的过不过分,由家长们自行判断,最后根据总的投票结果来判断老师应不应该受到惩罚。
如果投票者全是家长的话,难免有一叶障目之嫌,建议邀请学校管理人员代表、教师代表、当地人大代表以及法学、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此机制。
为了公平起见,评审团应该一学期一换届,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学校的审核群不用太多,一个足以,如果超过50%的人认为老师施加给学生的体罚不恰当,那么老师就应当受到处罚。当然,老师和投诉方都有举证和自证清白的权利。
这样,学生中的人渣就不能兴风作浪,老师中的人渣也不能肆意妄为。
以上这些并不是我个人的空想,事实上,家长参与到学校行政工作,在未来必将成为主流趋势。部分地区为了保证儿童的用餐安全,实行了“家长监督制”,由家长代表亲自监督学校后厨卫生状况,可以有效避免后厨脏乱差现象的发生。
相比于实地考察,立足于线上的“反暴力”评议机制则更加方便,在线上投票就可以解决,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假设这里有一块蛋糕,在过去的师生问题上,总是学校负责切蛋糕,然后学校自己负责分,给了“强势者”太多的操作空间。
这样做无疑会滋生很多“冤狱”,学生被老师压榨了不敢作声,老师受了委屈,丢了工作也投诉无门。现在,把切蛋糕的刀交到较为中立的第三方手上,就能很好的消弭师生之间郁积的矛盾。
为了避免审核机制可能出现的极端民主化倾向,法律的建设也不能滞后。中国的《教师法》一刀切地废除了教师体罚的权利,但也造成了体罚行为的泛滥。希望在未来,能有一套完整的《体罚法》出台,把教鞭还给老师,明确规定老师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体罚,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体罚。
只有家长们行动起来,主动去争取这样的权利,才能在一扫学生们心头的雾霾的同时,也让老师们也能找回师道尊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