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你缺钱吗?下载APP,资金秒到账……”看起来非常诱人的广告,很可能只是一个“鱼饵”,如果你不小心上钩了,就有可能踏上一条“以贷还贷”的“不归路”。省会的王先生就是这样一条因一时心动咬了钩的鱼,从去年11月末首次申请1500元网贷开始,不断借新还旧,至今3个月时间,他的手机上装了250个借款APP“以贷还贷”,欠款的“坑”也越填越大,至今已达55万元。
如今,他的生活因为200多家网贷公司的集中催款而陷入一片混乱。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2018年11月末,我一定不会去装贷款APP,不去碰那第一笔1500元的借款。”谈起APP贷款,如今的王先生后悔莫及,恨不得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三个月前。
三个月前,做生意的王先生正资金紧张,周转吃力,在他想方设法地筹措资金时,手机上收到了一条短信:“你缺钱吗?下载APP,资金秒到账……”这让王先生心中一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点击了短信上的链接,按操作指引一步步下载、安装了一个名为“××钱包”的APP,填写了自己的个人资料进行注册,包括身份证拍照上传,对着镜头点头、眨眼进行人脸验证,绑定手机号和银行卡,还填写家庭地址、家人和朋友的电话等,注册完成后,系统显示他可以借1500元钱,他当即点击“借款”,几分钟后就有1050元到账(系统自动扣除450元手续费),借款期为七天。七天后,王先生在APP上还了1500元。还款后,APP显示他的借款额度提高到了2000元,王先生又借款2000元,到账1400元(扣600元手续费),又是七天的账期。七天后,他还了2000元。
王先生说,APP借款确实方便快捷,轻轻一点,资金马上就到,只要按期还上,额度还会提高。虽然借款利息很高,但他觉得短期周转下还能还得上。APP的借款期限一般是七天,有时候一时还不上,他就再下载一个新的APP借新还旧,新的也还不上了,就再下载一个继续借,不断地拆东墙补西墙,王先生的资金缺口也就越来越大。等到2019年2月份,他手机上用于借款的APP已达200多个,因为每天要还的钱太多,他制作了表格用于提醒自己每天还款。即使这样,借的钱仍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到2月22日当天,王先生账面上该还的钱已达到55万元之多,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55万元欠款让他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他知道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必须收手。
谈到这三个月疯狂下载APP滚动还贷的历程,王先生说,他的感觉就是“刹不住车”,自己刚开始确实是昏了头,图个方便快捷使用资金,到后来还不上,就不得不“拆东补西”,而且这些贷款APP的个人信息好像是互通的,知道自己有需求,就不断地推送新APP,到最后一发而不可收。
自从王先生决定不再安装新的APP以贷还贷,他就陷入了被催债的噩梦。
“催债的电话、短信狂轰滥炸,短信一会儿就100多条,电话一个接一个。”王先生说,他的态度还是挺诚恳的,会跟对方解释说自己现在实在没钱,会尽量筹钱还债,需要多些时间。但是即便如此,催债电话还是骚扰到了他的家人、亲戚、朋友。父亲、妻子知道此事后,筹措了几万元帮他还债,但这几万元一天不到就用完了。
几天时间内,王先生接到了无数个恐吓、辱骂的短信、电话,受骚扰的人群已经从他填写的联系人扩大到了他的整个通讯录,所有亲戚、朋友、同事、前同事都接到了催收电话。有的催收人员把他的照片制作成追悼会上的遗像,告诉他再不还钱,就群发给他的好友。还扬言要将他儿子的照片也做成遗像,群发好友。
王先生说,如今他的手机基本瘫痪,只有深夜才敢开机看看信息;所有的亲戚朋友也不敢再联系。而APP上的借款利息、滞纳金是按天计算的,欠款的雪球每滚一天就“胖”一层。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办了。
据记者调查,网络上各种贷款公司、贷款APP多如牛毛,王先生手机上安装的250个APP仅仅是冰山一角。所有APP的主打优势都是“审批容易、放款快”,以此来吸引用户。对于用户来说,资金秒到账,可以迅速缓解缺钱的困局,但是,你付出的成本很可能是越来越还不起的高息。
以王先生的借贷为例,2000元借7天被扣手续费600元,7天的利息是30%,如果折算成全年,年息超过1500%。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贷款平台的生财之道就是高息,15倍的高息足够抵消很多欠款不还的缺口。借贷平台直接对接催收公司,一旦客户逾期,资料进入催收公司,催收人员就会使用各种方法来催款,靠催收成功的额度来拿提成。
记者联系到了一家催收公司的专业催收员小张。小张去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小公司做了催收员,工作4个月,刚刚提出辞职。小张说,催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代银行、贷款公司向欠债不还者催债,比如信用卡逾期不还、网贷不还等。催收公司有大有小,大公司从银行和贷款公司承接业务,再分包给小公司。他所在的就是一家小公司,有十来个催收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电话、发短信,想各种办法催欠债者还债。
小张说,催收公司和催收人员良莠不齐,他所在的公司还比较正规,规定不许骂人,但每个人每天必须打够200个电话。为方便催收,公司会提供欠款人非常齐全的资料,甚至包括欠款人全部的手机通讯录以及通话记录,跟谁通话频繁、通话时长等,找准“软肋”下手,方便催款。在催款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素质不高的催收人员使用非法手段来恐吓、辱骂对方,他觉得这个行业缺少监管,风气不好,所以不想干了。
对于王先生陷入的困境,北京赵鹏律师事务所的赵鹏律师认为,王先生可以与APP平台协商只偿还本金,免除利息。
赵鹏律师说,当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实施的是许可准入制,王先生借贷的APP平台并没有取得准入资质,高昂的利息也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因此王先生可以此为由与平台协商免除利息。但是,鉴于借款事实的存在,王先生仍然需要偿还借款的本金。如果拒不还款,对方起诉到法院,那么王先生就有可能被列入“失信者黑名单”,一系列行为将受到限制。
此外,催收公司的催收行为应在合法范围内,不得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客户信息,也不得对客户进行恐吓、侮辱、漫骂等人身攻击。王先生如果遇到催款威胁,可报警求助。
另据记者了解,公安部日前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套路贷”情况,并首次将“套路贷”定性为新型的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表示将采取一系统措施严打“套路贷”违法犯罪。
延伸阅读:
校园贷变种 多地再掀整治风暴
近期,江苏、天津、重庆等地又掀起了新一轮针对变相校园贷的摸排整治。早在去年6月,原银监会、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禁止违规机构向大学生提供校园贷服务。随后,上海、深圳、广州多地开展校园贷整治行动。强监管下,校园贷看似恢复了平静,不过,“颜值贷”、“培训贷”等变相校园贷再次出现。
监管开启新一轮整治
10月29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网站披露,近日,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监管。
具体来看,《通知》指出,一律暂停网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高校在校学生网贷业务,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发放校园贷;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进入高校宣传推广信贷业务和为高校在校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加强校园网贷信息监测,防止通过课堂、传单、微信朋友圈、微博、信息推送、熟人推荐等形式吸引高校在校学生参与网贷。对监测、摸排、举报、检查发现的高校不良网贷问题,及时受理、及时核查、及时处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重庆监管部门,近期,针对校园贷的整治行动仍在持续。10月17日,江苏省金融办会同江苏银监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保监局、江苏证监局等10个江苏省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通知》,其中提到严厉打击民间借贷行为中涉及的非法金融机构、非法金融业务活动、高利转贷、校园贷、现金贷等活动。此外,据悉,从9月起,天津对全市高校开展了校园贷全面调查摸底,共在31所院校排查出受骗学生。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表示,学生当中有借贷的需求,借助于手机和互联网,自然有人做起了校园贷的生意。由于学生抗风险能力较差,校园贷诱发了很多**问题,已逐渐沦为“高利贷+手机App+暴力催收”的结合体,因此主管部门在权衡之后,目前采取了一刀切的禁止态度。
变相校园贷频出
多地开展校园贷摸底排查的背景是各类校园贷变种频出。
天津警方近期披露的一则变种校园贷案件显示,犯罪嫌疑人刘某某以帮忙“刷课”为名诱骗大学生下载网络贷款App,并“协助”学生办理贷款。另一名涉案人员陈某,除利用刘某某的公司进行“刷课”外,还利用自己的公司与金融机构签订课程费贷款合作协议,通过编造虚假课程,从天津各大院校“招揽”200余名学生申请贷款,骗取超过400万元。
警方提示,目前出现的校园贷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其中部分平台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大学生培训、助学和创业贷款;三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此外,10月24日,池州市公安局贵池分局发布通报称,接到报警,池州某高校多名学生可能被**钱财,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对于校园贷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麻袋研究院行业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学生群体对于资金需求持续存在,这种需求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需求,比如购买小额日常生活用品、支付培训机构培训费用等;另一类则是超额需求,以享乐、攀比等超出一般学生承受能力的代表性消费类型存在。
此外,苏筱芮指出,贷款机构的逐利本性也是重要原因。她表示,学生群体由于心理不成熟等原因,极易在贷款机构的宣传攻势下转化成贷款用户,同时对于非法**等行为缺乏辨识能力;此外,在后期还款过程中,学生群体又容易被贷款机构抓住心理弱点,在高利贷、暴力催收下任人鱼肉。因此,校园贷被此类贷款机构视为各类产品中的“香饽饽”,贷款机构自然也费尽心机变换校园贷花样形式以牟取非法收入。
校园贷需多管齐下
在分析人士看来,监管校园贷并不仅仅是解决校园贷本身的问题,还需要多管齐下,各方协同合作。苏筱芮表示,非法校园贷并不是单一、孤立的环节,而是与上下游环节一道,共同构成了灰色产业链,例如暴力催收、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等。因此,监管校园贷并不仅仅是解决校园贷本身的问题,还需要多管齐下,各方协同合作,对暴力催收、借款人信息买卖等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严厉打击。
王德怡指出,校园贷还没有彻底杜绝,根源在于其获利空间比较大,经营者需要付出的违法成本比较低。要彻底禁止这种行为,应该加大对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建议在民事上为校园贷的受害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救济途径,可以直接宣告交易无效,借款人员有权不支付利息和**借款成本。当校园贷无利可图时,这种交易方能终结。
对于校园贷监管,苏筱芮指出,从官方角度要明晰校园贷的定义。梳理过往监管文件,尚未出现对校园贷的正式定义,仅仅出现“高校”、“发放贷款” 等零星词语。定义与本质的模糊,为校园贷及其变种的存活提供了温床。在明晰校园贷本质的过程中,仍有必要对学生群体开展普及教育,区分什么是合法机构 、可以开展哪些业务,哪些又是非法机构,并以实际案例形式向学生群体介绍合法合规机构及业务。此外,加大对从事校园贷非法业务犯罪惩处结果的相关宣传,加强相关群体的普法工作。建议相关机构可对校园贷典型案例及犯罪分子量刑结果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图文影像等形式对外公开并开展主题教育。
《通知》也指出,通过信息员收集、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等,及时发现和掌握高校在校学生的异常消费情况、参与不良网贷信息、网贷舆情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象等,此外,进一步健全能兼顾共性需求和个体差异的资助体系。
自定义html广告位